民福网

探秘:这件乾隆用过的玉器原藏乾清宫,看看长啥样

admin 198

5·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,烟台市博物馆将挑选馆藏重点文物举办《乾隆皇帝的珍宝》展览,展出乾隆御题白玉瓶、白玉熊、御制腰刀等镇馆之宝。大家都知道,乾隆皇帝爱盖章是出了名的,除此之外他还是个玉石控,他爱玉、赏玉、懂玉、藏玉,因此在他的御藏宝贝中,玉器占了不小的比例,而且每一件都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宝。在烟台市博物馆内,有一件乾隆皇帝用过的白玉瓶,由于深受他的喜爱,所以题七绝诗一首,这个白玉瓶就是乾隆御题白玉瓶,国家一级文物。


白玉瓶为重要陈设器物,深受乾隆喜爱

白玉瓶原藏于北京紫禁城乾清宫,为宫廷的重要陈设器物,那么这个白玉瓶长什么样子?翻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的初中课本《中国历史》第二册,在其彩色插页中有一幅关于和田玉器的文物照片,它就是乾隆御题白玉瓶。

玉瓶高34.4厘米,重3.69公斤;直口方唇,长颈、瓶腹扁圆、高圈足。整个玉瓶选用新疆和田籽玉精雕而成,玉质白洁,细腻、温润。颈部镂雕一只攀绕的骊龙,身体蜷曲,龙爪前伸护持玉珠,流畅舒展,栩栩如生,精美而传神,使玉瓶充满生命的气息。整体造型古朴庄重,匀称和谐,显示出了清乾隆朝玉雕的高超技艺。

据烟台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,创作这样大小的玉瓶是需要很大一块玉料的,当时玉匠深知此玉得之不易,所以特意在瓶颈上颇有寓意地琢饰出一幅骊龙护珠的生动造型。玉瓶被献于乾隆皇帝面前时,深受他的喜爱,所以题七绝诗一首,命宫廷玉工用楷书阴刻于瓶腹之上,诗曰:“捞取和阗盈尺姿,他山石错玉人为。一珠径寸骊龙护,守口如瓶意寓兹。”

大概的意思就是说,“从和田河的激流中捞取得玉石多么晶莹,聪明的制玉人把它琢成了精美的玉瓶。再雕上小心守护宝珠的神龙,象征着君子为人处事须谨慎言行。”

据史料记载,乾隆皇帝非常喜欢收藏玉器,而对宫廷玉器的制作也极为重视,对玉器的制作过程,工匠选配和雕刻情况时常亲自过问,甚至遇到好的玉器便亲自题诗。乾隆时期的玉器代表了清代玉器的最高水平,我们也称之为“乾隆工”。这只白玉瓶就具有乾隆工的特征,它直线挺拔,弧线圆润,地子平滑,膛壁均匀,镂雕技艺出神入化。乾隆题诗以小楷书写,玉工以阴刻手法将书法的结构、用笔都表现得不差纤毫,难度之高,令人难以企及。


杨家三代护宝,使得玉瓶化险为夷

既然白玉瓶是乾清宫重要陈设器物,那如何流落民间?据介绍,1900年,八国联军攻陷北京,闯入故宫烧杀抢掠,夺去了无数奇珍异宝,其中就有这件乾隆御题白玉瓶。后来,这件国宝又是如何回归祖国的呢?这就是杨鉴堂一家“三护玉瓶”的故事。

20世纪初,烟台市牟平人杨鉴堂老先生在黑龙江双城子开了一间“长发福”杂货铺。一天,一名沙俄军官背着一个包裹来到店里,拿出一些古玩换酒喝,无意中露出了这件玉瓶,杨先生对八国联军的暴行早就恨得切齿,一见玉瓶,心中已明白其来历,他不忍祖国文物流落异邦,在生意不佳,手中匮乏的情况下,不惜重金买下玉瓶,之后杨老先生将玉瓶毫发无损地带回故乡牟平,妥善珍藏。日后不管生计多难,从未起意出售卖掉。

二十多年过去了,杨老先生临终前再三叮嘱儿子杨景韩:玉瓶是宫中之物,当倾力相护,若逢盛世,你定要择机献给公家,切勿高价出手,更不可再落入外邦。杨景韩始终牢记先父遗嘱,倍加呵护珍藏。1938年,日寇侵入牟平,一军官风闻杨家有宝,多次威逼利诱,但杨景韩宁舍身家性命,也不肯露半点实情,玉瓶又一次化险为夷。

在文革年代,已届八旬的杨景韩先生再次拯救了这只玉瓶,率儿孙从地下挖出玉瓶献给国家。杨家三护玉瓶的故事,使这件珍奇的玉瓶,增添了无穷的魅力。中国人就是这样像骊龙护珠一样,精心守护着祖国的文物,延续着中华文明的传承。

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梁莹莹杜晓丹